消毒剂的种类繁多,按照化学成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醇类消毒剂:常见的有75%的酒精。醇类消毒剂能有效穿透细菌的细胞壁,从而达到杀菌目的,可用于卫生手消毒、外科手消毒、皮肤消毒等。

含碘消毒剂:常用的有碘伏、碘酊。碘酊适用于手术部位、注射和穿刺部位皮肤及新生儿脐带部位皮肤消毒,不适用于黏膜、对醇类刺激敏感部位和破损皮肤消毒。碘伏则适用于外科手及皮肤、手术切口部位、注射和穿刺部位皮肤及新生儿脐带部位皮肤消毒、黏膜冲洗消毒、卫生手消毒等。
季铵盐类消毒剂:即经常使用的苯扎溴铵,主要用于织物的消毒,也可用于外科手消毒、卫生手消毒、皮肤与黏膜的消毒。
含氯消毒剂:如次氯酸钠、次氯酸钙等,是最普通的家庭洗涤中的“氯”漂白剂,具有广谱杀菌能力,适用于物体表面、医疗器械、空气等多种消毒场景。
过氧化物类消毒剂:如过氧化氢、过氧乙酸等,具有强氧化性,能够破坏病原体的细胞结构,从而达到杀菌效果,适用于空气消毒以及针对小伤口的消炎杀菌。
在选择消毒剂时,应参考以下标准:
根据用途进行选择:
物体表面消毒:如家具、地板等,含氯消毒剂是常用且较为有效的选择。
皮肤消毒:针对小伤口的消炎杀菌可选择过氧化氢;针对皮肤表面消毒,75%的医用酒精消毒效果较好;此外也可选择含碘消毒剂如碘伏等。
空气消毒:常用的消毒剂为过氧化物类消毒剂,如过氧乙酸、二氧化氯、过氧化氢等。
根据杀灭微生物能力进行选择:
高效消毒剂:如含氯消毒液、臭氧等,能够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(包括分枝杆菌)、病毒、真菌及其孢子等,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。
中效消毒剂:如碘伏、乙醇等,能够杀灭分枝杆菌、真菌、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。
低效消毒剂:如苯扎氯铵、苯扎溴铵等,主要作用是清理开放性伤口时,将里面的厌氧菌彻底清除。
按有效成分进行选择:根据消毒需求,选择含有对应有效成分的消毒剂,如需要杀灭芽孢等较强抵抗力微生物时,应选用含氯消毒剂或臭氧等高效消毒剂。
此外,在选择消毒产品时,还要重视消毒剂的保质期,一旦过期,消毒剂内的有效成分可能分解或失效,必然会降低消毒效果。同时,在使用任何一种消毒剂时,都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,准确拿捏浓度和使用量,以此确保达到最佳消毒效果的同时保障安全。